2023年11月21日,由大连理工大学建设管理系李忠富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现场工业化建造的理论构建及其与装配式建造的协同路径研究”启动会议,在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院综合实验3号楼顺利召开。大连理工大学建设管理系马力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建设管理系系主任张明媛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建设管理系姜韶华副教授、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刘禹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建设管理系窦玉丹副教授和本课题组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大连民族大学姜蕾副教授、青岛理工大学李龙副教授和青岛理工大学张胜昔博士等课题组师生也通过线上会议参加。
会议由大连理工大学建设管理系副主任窦玉丹副教授主持,窦玉丹副教授介绍了与会成员并表示热烈欢迎,同时简述了本次会议日程。
随后系主任张明媛副教授致辞,表示本次会议以课题启动为依托,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预祝课题顺利实施并取得更多成果,勉励课题组博士生和硕士生刻苦钻研、积极进取、探索创新。
大连理工大学建设管理系李忠富教授以《该如何理解认识现场工业化》为题,介绍了现场工业化建造的背景和特征、现场工业化建造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分享了对工业化建造发展的思辨与科研心得。李忠富教授从我国工业化建造实践中归纳总结了现场工业化建造概念,相比于装配式建造的场外施工(off-site)特征,现场工业化建造方式具有明显的现场施工(on-site)特征,把施工现场看成建筑产品生产的“工厂”,在整个建设过程中采用通用施工机械或大型工具(如定型铝模板)、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现代生产管理手段等实施建筑生产的建造方式。李忠富教授认为在装配式建造方式备受争议,现浇建造方式持续创新的背景下,应当重新审视装配式建造方式是否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唯一途径。不同的建筑元素适应于不同的工业化建造方式,并不是所有建筑元素都适合装配,尤其是主体施工过程应当充分集成装配式建造和现场工业化建造两种技术途径,最大效应地提升工业化水平。现场工业化建造源于我国企业的工程实践创新,步伐先于科学研究,因此研究人员不能对企业的创新实践视而不见,而是要对此归纳总结,并提升到理论层面以指导更大范围的社会实践。同时现场工业化建造的研究关系到建筑工业化的理论体系构建和长远发展,关系到非大规模重大制造业的工业化实施方式和路径。如何认识和处理现场工业化与装配式建造的关系并使之协调发展,是推进建筑工业化极为重要的议题,因此对于现场工业化需加力研究和审慎推广。李忠富教授对现场工业化的真知灼见启发了现场师生对发展建筑工业化的深入思考。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马胜彬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标、研究方案、研究计划以及研究基础等进行汇报,阐述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突出本课题在研究视角、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明确了课题任务与分工,使课题组成员对本课题有了清晰的认识,为后续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刘禹副教授以《建筑工业化的路径选择》为题,从建筑业的物理和产业事实出发,阐释了建筑业“事实”对建筑工业化产业模式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借鉴制造业工业化的标准化、并行化、集成化特征,分析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思路与路径选择;与“另起炉灶”模式的装配式建筑相比,现场工业化具有特殊的优势和意义,呼应本课题的核心观点。刘禹副教授对建筑工业化及现场工业化的独到见解引发了与会师生的深刻讨论。
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本着“求实创新、精益求精”的理念,围绕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实施重点等进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本次会议为课题组成员提供了一个思维碰撞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有助于团队成员的成长进步与研究所的持续发展。
课题介绍
建筑业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具有高资源、高能耗、劳动密集等特征,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职业安全隐患和产品质量隐患多,劳动力短缺、从业人口老龄化、人力成本上涨等问题突出,以工业化的方式重新组织建筑业生产模式是提高劳动效率、提升建筑质量、促进环境效益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国以装配式建造方式作为推进建筑工业化的主要路径,形成了以装配式建造为主的一系列工业化建造理论和技术体系;然而,目前装配式建造仍存在成本居高不下、设计能力不足、市场接受困难等问题,未能达到实施的理论预期。同时,工程实践表明,以现场现浇为主的建造方式正在朝着工业化的方向改进和发展,现场工业化建造也具有工业化的特征、能实现建筑工业化的目标。课题认为,“预制”或“场外”并不是工业化建造的唯一评判标准,装配式建造与现场工业化建造的协同、集成与共生才能为建筑业带来新的发展,全面提升建筑工业化水平。
对此,本课题立足于我国的工程实践经验,旨在解决当前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对装配式建造的路径依赖,从“现场工业化建造”这一全新的视角来探索建筑工业化道路,采用科学的研究范式对现场工业化建造的理论体系、评价标准及其与装配式建造的协同发展问题展开研究。